王永慶的許多經營管理思想,都成為了企業家們信奉的至理名塑膠射出言。王永慶自己總結成功的經驗時說,他認為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,是選擇“永遠追求更大貢獻”作為企業的目標。為了對社會做更大的貢獻,企業就會鼓舞鬥志,繼續不斷地擴充事業規塑膠加工模,經常保持著迎接新挑戰的熱情,和對至善境界的追求。他說:“我不但與別人競爭,也對自己嚴格要求。”
在生活上,身為億萬富翁的王永慶,同樣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。他對於吃的原則是“簡便”,最愛吃的是家常的鹵肉飯;他對於穿的原則是“整潔”,每天早上跑步穿的運動鞋,一雙總要穿上好幾年,而一條運動時用的毛巾據說用了近30年。
王永慶常常用“富不過三代”的古話告誡自己的子女,要他們自己創業,不要依賴上輩的基業而坐享其成。他的兒子王文祥17歲考入英國倫敦帝國大學,24歲 就獲得了博士學位,畢業後在歐美找了個專業對口的工作苦干了3年。後來回到自己家的企業中,王永慶同樣要求他從最基層干起,經過課長、組長、廠長、副經理 的逐級鍛煉,數年之後,才讓他擔任一個部門的。王永慶最疼塑膠零件愛的女兒王雪齡結婚,他陪送的嫁妝,除了一張無限期提供學習費用的憑據外,就是一把刮胡子刀,好讓女兒自己替丈夫刮胡子。王雪齡的婚禮比一般老百姓家的還簡單,連她手上的新娘捧花,也是比較後才選購的最便宜的那種。
但他對於社會公益事業,卻從不小氣。1988年,射出加工美國權威雜志《福布斯》稱,在全世界擁有10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中,王永慶以40億美元工程塑膠居第16位。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億萬富豪,從不識“塑料”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、“世界塑膠大王”,他的奮鬥歷程傳遍了全世界。